甚麼是心理皮膚科?
心理皮膚科通常是指使用心理治療方法治療皮膚疾病。常見的皮膚疾病包括濕疹、牛皮癬、痤瘡、紅斑痤瘡、皮疹、頭皮屑、蜂窩織炎、褥瘡潰瘍和疣。這些疾病都是全球的公共衛生問題。全球有約2%人口持續受到慢性皮膚病,如濕疹和牛皮癬的影響。 研究發現,濕疹的終生流行率約為20%,估計影響了全球15-30%的兒童和2-10%的成年人 (Archer, 2013; Asher et al., 2006);而牛皮癬的患病率則從0.91%到8.5%不等。(Rosa, Deborah, Christopher & Darren, 2012)。這些慢性皮膚病是遺傳因素與環境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引起的,要完全康復幾乎是不可能的。
皮膚病患者遇到甚麼挑戰?
大多數慢性皮膚病如濕疹和牛皮癬都是非感染性的,因此不被認為是危及生命的。因此,我們經常誤解他們不如其他疾病那麼嚴重,而因此忽視了它們對病人日常生活和長遠的影響。研究發現,慢性皮膚病患者不僅受到持續的身體疼痛和瘙癢煩惱,他們的日常生活如穿著衣服、睡眠、沐浴,也受到嚴重干擾。他們可能會經常體驗到羞恥、尷尬、焦慮、負面情緒、缺乏信心、被社會歧視、甚至被厭棄的感覺
(Miniszewska, Juczyński, Ograczyk & Zalewska, 2013; Szramka-Pawlak, Hornowska, Walkowiak & Zaba, 2014)。此外,他們亦會很介意別人的目光,因而很多時會避免與人相處,特別害怕公眾場合,甚至發展出扭曲的自我形象,產生內疚和絕望的感覺 (Szramka-Pawlak et al., 2014)。因此,慢性皮膚病患者的社交生活、人際關係,甚至工作和娛樂亦會受到嚴重影響。慢性皮膚病與抑鬱症和自殺風險亦有關系(Basavaraj, Navya & Rashmi, 2011)。雖然慢性皮膚病患者的身體症狀可能很明顯,但所引致的心理影響卻往往被低估。
只要有瘙癢的症狀都可以定義為慢性皮膚病。慢性瘙癢經常引起睡眠障礙 (Archer, 2013) 和抑鬱症 (Maksimović et al., 2012; Schneider et al., 2006),對生活質素的影響跟慢性痛症所引起的無差 (Kini et al., 2011)。胳肢所引起愉快並瘙癢的感覺和痛苦的瘙癢是不同的,以前的研究分不清他們之間的神經生理學或分子差異,所以有些研究認為瘙癢是「大腦產生的錯覺」 (Paus, Schmelz, Bíró & Steinhoff, 2006, p.1174)。但無論如何,慢性瘙癢對我們生活質素有重大影響。
身心靈全人模式如何幫助皮膚病患者?
結合靈性角度,特別是在面對痛苦和處之泰然的方面的培養,可幫助面對瘙癢。瘙癢跟心靈與身體的互動有著複雜的關係,所以單靠醫療往往不能完全緩解瘙癢症狀。靈性干預可以解決我們如何看待和應對瘙癢,再反過來改變身體感覺。此外,靈性培養亦著重與自我和與他人之間的溝通和連結。這對慢性皮膚病患者很有幫助,特別對於因外表而受影響的自我認同感和社交健康。而靈性培養中「感謝痛苦」的概念亦可以幫助病人克服無助和絕望的感覺。練習處之泰然可以使患者明白人體的限制,然後安然接受生命中的挑戰。Miniszewska et al. (2013) 和Carrico et al. (2006) 的研究證實,這兩方面的靈性培養可以改善慢性皮膚病患者的生活質素。
目前研究結果
2015年初,我們對三十九名患輕度至中度牛皮癬的成年人進行了連續六個月,每週三個小時的身心靈全人模式訓練。我們在課程前後使用了牛皮癬面積嚴重程度指數(PASI)、疾病認知問卷調查表(ICQ)和整體健康量表(HWS)來量度牛皮癬對患者身理和心理影響。 該研究顯示,身心靈全人模式訓練有助提高牛皮癬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。 儘管牛皮癬問題長期存在,但參與者的生活質素有顯著改善,證明了心理干預在皮膚病患者護理中的價值。